按年份筛选
2025
科睿唯安(Clarivate)于近期公布了2025年的首个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数据,团队李文文老师在GPS Solutions上发表的论文《LEO augmented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using real observations from two CENTISPACE™ experimental satellites》入选了1%高被引论文,说明该论文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论文第一作者为李文文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李敏教授。该论文研究的低轨导航增强系统是下一代卫星导航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2024
2024年12月,国际大地测量顶级SCI期刊《Journal of Geodesy》发表了团队利用GNSS原始多普勒(RD)和载波相位时间差分(TDCP)融合计算地震烈度的最新研究成果。 地震烈度是地震预警、震后灾害评估及应急响应的重要指标。传统方法主要依赖测震和强震观测网络数据,然而地震仪器受近场观测易受仪器量程限幅、基准倾斜、旋转影响,导致难以获得准确的地震波形,进而影响地震烈度测定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而基于GNSS载波相位时间差分(...
2024
团队2021级博士生何蓉在一区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发表利用LEO导航增强观测估计底部电离层电子含量最新研究成果。 近年来低轨卫星星座的快速发展为低轨星座轨道高度以下的电离层探测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利用2023年4月1日至7日期间来自两颗CENTISPACE LEO卫星的导航增强信号,在中等太阳活动和安静地磁条件下,建立了区域底部电离层图(RBIM)。随后通过多种数据集对精度进行验证,包括基于地面GNSS观测构建的全球和区域电离层图(...
2024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在定位、导航和授时(PNT)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投入运行,如何提高定位精度、可靠性和收敛时间,成为推动实时服务发展的关键。武汉大学IGS分析中心自2024年2月以来连续稳定提供近实时精密轨道、钟差与观测值信号偏差(OSB)产品,最新论文《Near real‑time multi‑GNSS orbits,clock and observable‑specific biases at Wuhan University》在卫星导航顶刊《GPS Solutions》上刊登。...
2024
武汉大学GNSS研究中心的硕士生阚昊宇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orbit and clock augmentation corrections from PPP-B2b, HAS and CLA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阚昊宇的导师胡志刚教授与陈国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对当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中的多种星基PPP增强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性能对比分析。研究聚焦于第三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3)的PPP-B2b服务、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
2023
海潮负荷(OTL)位移是海潮引起的海水质量重新分布导致的固体地球发生的弹性形变,在部分沿海区域可达十几厘米,在高精度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中必须考虑该影响。近二十年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广泛运用于直接估计高精度OTL位移,可利用其探测地球内部属性(如软流圈的滞弹性频散效应、地壳和上地幔的密度和弹性模量等)。然而,GNSS技术反演OTL位移也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会受GPS轨道误差、潮汐调和分析方法等因素影响,...
2023
团队博士生何蓉在《Space Weather》期刊发表中国区域GIM和IRI-2020两种电离层模型在不同电离层活动条件下的精度评估研究成果 电离层误差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定位的主要误差之一,特别是对单频用户而言。GNSS信号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利用其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总电子含量(TEC)。全球电离层电子含量分布图(GIM)可以由全球分布的国际GNSS服务(IGS)站点提供的双频观测数据构建。利用GIM可以获取VTEC,从而计算电离层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