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份筛选
2024
团队2021级博士生何蓉在一区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发表利用LEO导航增强观测估计底部电离层电子含量最新研究成果。 近年来低轨卫星星座的快速发展为低轨星座轨道高度以下的电离层探测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利用2023年4月1日至7日期间来自两颗CENTISPACE LEO卫星的导航增强信号,在中等太阳活动和安静地磁条件下,建立了区域底部电离层图(RBIM)。随后通过多种数据集对精度进行验证,包括基于地面GNSS观测构建的全球和区域电离层图(...
2024
武汉大学GNSS研究中心的硕士生阚昊宇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orbit and clock augmentation corrections from PPP-B2b, HAS and CLA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阚昊宇的导师胡志刚教授与陈国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对当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中的多种星基PPP增强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性能对比分析。研究聚焦于第三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3)的PPP-B2b服务、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
2023
团队博士生汪浩在《Journal of Geodesy》和《GPS Solutions》相继发文阐述GNSS精密测定海潮负荷位移系列研究成果 海潮负荷(OTL)位移是海潮引起的海水质量重新分布导致的固体地球发生的弹性形变,在部分沿海区域可达十几厘米,在高精度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中必须考虑该影响。近二十年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广泛运用于直接估计高精度OTL位移,可利用其探测地球内部属性(如软流圈的滞弹性频散效应、地壳和上地幔的密度和弹性模量等)...
2023
团队博士生何蓉在《Space Weather》期刊发表中国区域GIM和IRI-2020两种电离层模型在不同电离层活动条件下的精度评估研究成果 电离层误差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定位的主要误差之一,特别是对单频用户而言。GNSS信号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利用其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总电子含量(TEC)。全球电离层电子含量分布图(GIM)可以由全球分布的国际GNSS服务(IGS)站点提供的双频观测数据构建。利用GIM可以获取VTEC,从而计算电离层时延,...
2023
团队博士生李永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期刊发表基于RTK GNSS,MEMS 惯性测量单元,里程计,激光多传感器融合的铁路轨道不平顺检测系统研究成果。 铁路轨道不平顺的准确评估对于确保运营安全和乘客舒适度具有关键作用,特别是在高速铁路。传统的静态监测方法,如依靠全站仪的绝对测量小车系统,已被证明是低效的。另一方面,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惯性导航系统(GNSS/INS)组合系统这种相对测量小车系统提供了很高的操作效率,...
2023
广播星历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服务的核心,广播星历的空间信号误差直接影响PNT服务的性能。随着GNSS广播星历空间信号精度的提升,广播星历也逐步被用来进行实时精密定位定轨。广播星历是通过实时卫星定轨和预报得到,并约束地面框架站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保持紧密关联,可以认为广播星历是地面站参考框架的轨道实现。不同GNSS建立了各自的坐标系统,如我国北斗的BDCS,美国GPS的WGS84、欧盟伽利略的GTRF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的PZ90,...
2023
低轨卫星是高精度对地观测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平台系统之一,广泛应用于卫星重力测量、卫星测高、大气探测、资源遥感和军事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而低轨卫星的精密定轨对于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科学的许多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挑战是在厘米甚至亚厘米级别精度上确定卫星的绝对轨道,和在相对意义上确定毫米甚至亚毫米级精度卫星间的相对轨道。其中轨道动力模型的精度是制约低轨卫星动力学定轨的一个重要因素,太阳光压模...